这一次,苏州反超深沪
2023-07-28 09:59:14
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优做强,正成为城市的共同追求。一个千亿级规模产业,足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轨迹。
作为全国城市经济的“排头兵”,24座GDP“万亿俱乐部”城市,各自拥有多少千亿产业?谁产值最高?谁的潜力最大?通过各地2022年统计年鉴公布的工业数据,城叔梳理出万亿城市千亿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的产业)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24座万亿城市共有千亿产业126个,总产值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总营收近四分之一。其中,产值最高的是深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24361亿元;产值最低的长沙烟草制品业,为1016亿元。二者产值差距超过20倍。
工业强市的实力毋庸置疑,一些地方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等问题也随之暴露。
据统计,万亿城市“守门员”东莞,千亿产业产值高居第4位,仅次于头部阵营的苏州、深圳、上海;佛山千亿产业产值位列第6,领先其GDP排名11个身位。而长沙、青岛的千亿产业产值分列24城倒数第一、二位,明显落后于其GDP排名。
眼下,全国诸多城市都将培育新的千亿、万亿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相关规划,新一轮产业角逐打响,传统工业大市能否守住优势?悄然酝酿赶超的“后进生”又能否逆袭成功?
千亿产业分布版图
千亿产业是城市工业经济的“脊梁”。
统计显示,常年稳坐“全国工业前三强”的苏州、深圳、上海,千亿产业产值均超过3万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过,相比工业总产值,三城千亿产业的总产值排名略有差异。2021年,深圳和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均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分别为41341.32亿元、41308.1亿元,前者以33亿元的微弱优势领先,位居全国第一。
从千亿产业产值看,苏州(34547亿元)则以700多亿元的优势超过深圳(33805亿元),排名第一。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千亿产业产值(31945亿元)均居第三位。
从千亿产业数量看,上海共有12个,在24个万亿城市中最多;苏州11个,仅次于上海;深圳有6个千亿产业,明显少于前两者。
其中,苏州不仅千亿产业总产值最高且门类丰富,其单个产业实力也十分亮眼。
如果分行业看万亿城市千亿产业排名,在苏州11个千亿产业中,有9个产业位居对应行业前三名,其中3个更高居第一,分别为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与苏州一样以产业见强的普通地级市,还有东莞、佛山和无锡等。
2021年,东莞GDP首破万亿,以10855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列万亿城市第23位。同年,东莞千亿产业产值高达18846亿元,居24城第4位,仅次于苏沪深。
GDP排名全国第17位的佛山,千亿产业产值为18352亿元,位居24城第6位。同处“1.8万亿“量级的佛山、东莞、重庆三城,稳居千亿产业产值第二梯队。
再往后看,北京、无锡、宁波、天津、广州、泉州6城千亿产业产值也都超过万亿元,武汉千亿产业产值达9076亿元,距离万亿仅一步之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此前定下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武汉今年GDP有极大希望跨过2万亿元GDP门槛。在冲刺2万亿的重要关头,武汉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
据公开报道,今年二季度,武汉全市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32个,总投资1576.2亿元。其中六成以上为产业项目,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制造业项目。武汉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称,武汉一大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拉满进度条”,多个“光芯屏端网”和“汽车及零部件”万亿产业集群重大项目,正在为今年工业重大增长点蓄力。可以预见,武汉千亿产业产值跨过万亿门槛、实现中部城市“零“的突破,仅是时间问题。
新万亿产业呼之欲出
万亿GDP城市的千亿产业版图,无疑是观察全国工业经济的重要切口。
我国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含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在41个大类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当之无愧的“顶梁柱”——2021年营业收入达14.1万亿元,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总营收的10%以上。
具体来看,全国共有深圳、苏州、东莞3座城市拥有产值超万亿的产业,无一例外都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中,2021年深圳的产值高达24361.02亿元,占其千亿产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苏州和东莞产值为12096.1亿元、11036.84亿元,分别占其千亿产业产值的35%、58.6%。
不仅如此,在24个万亿城市中,有11个城市产值最高的产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这其实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也符合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阶段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城叔,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及中国突出的比较优势,推动了国内诸多城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也造就了深圳、苏州等地的万亿产业规模。
与此同时,一股新兴力量正强势崛起。
放眼24座城市的126个千亿产业,除上述3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超万亿外,目前最接近万亿规模的,是上海的汽车制造业。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汽车制造业产值为7452.66亿元,2022年增至8080亿元,成为对全市工业稳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
曾刚注意到,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107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在此背景下,上海作为全球汽车产业核心聚集区,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其汽车制造业的加速崛起也具有标志性意义。
一个产业强市崛起的同时,还有一大批城市在酝酿突围。
24个万亿城市中,已有15城2021年汽车制造业产值超千亿。其中,广州的产值达6121.74亿元,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重庆、北京、武汉紧随其后,产值居24城前五位。
公开报道显示,仅在今年,就有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高调喊出汽车产业万亿目标。其中——
近日公布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
《苏州市汽车整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全市汽车整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规模达6000亿元;到2030年,力争总规模超万亿元;
广州明确,2025年,整车实现500万辆产能、整车与零部件产值比例达到1:0.5、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1万亿;
宁波将汽车产业确定为重点打造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全市汽车产量比重50%以上,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
“后进生”酝酿赶超
在曾刚看来,城市重点产业调整背后,往往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如今,国内一些城市传统电子信息制造业尽管规模庞大,但利润率等效益指标已出现下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所下降。”曾刚指出,相较而言,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日渐凸显。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全国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0%的背景下,汽车制造业逆势增长0.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则下降13.1%。今年上半年,二者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0.1%、下降25.2%。
当前,不少城市纷纷加快转型步伐。
例如,在24座城市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占比高居第一的郑州,曾一度被贴上“偏科严重”的标签,也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一大隐忧。
近两年,一些新变化正在发生:一方面,郑州将电子信息作为“1号产业”打造,重点发力智能终端、计算终端、智能传感等新兴产业链条,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愈发受到重视。
前不久,郑州市长“喊话”特斯拉、富士康入局造车等消息频传,更是显露出郑州冲击全国新能源汽车第一方阵的野心。
千亿产业产值垫底的长沙,也在酝酿千亿级汽车制造业。
图片来源:新华社
数据显示,2021年长沙仅烟草制品业产值超千亿元,千亿产业数量和产值均居万亿城市末位。不过,其4个准千亿“后备军”,无疑为赶超逆袭带来极大可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规模均在800~1000亿元之间,其中汽车制造业为901.75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未来城市产业竞争将更加强调合作网络的支撑,也就是与周边地区的配套与合作。相比提升单个城市的产业规模,在跨市域产业联动基础上打造产业集群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曾刚说。
<上一篇>双台风来了!第6号台风卡努生成
技术知识
更多>
痛点:运营成本高,用户体验差 传统称重模式需要配备多名司磅员实行轮班制,高昂的人工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纸质单据的耗材成本长期困扰着园区运营方。同时,对司机而言,漫长的等待、繁琐的手续、可能发生的争执以及恶劣天气下的下车操作,都带来了极差的体验。这不仅影响了司机群体对园区的评价,也从侧面制约了园区吸引优质客户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成本和体验已成为衡量园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解决方案:无人化运营与人性化服务体验 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通过“机器换人”,实现了显著的降本增效。减少人工岗位直接降低了长期的人力成本支出,同时避免了由此产生的社保、福利、培训等间接成本。无纸化操作节约了耗材成本。对司机而言,系统提供清晰的语音提示、LED屏显示,引导其顺利完成称重,全程无需交涉,公平高效。还可配套搭建线上预约平台,司机可提前预约称重时间,进一步减少现场等待,享受现代化、便捷化的智慧服务。 产品优势: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 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人工依赖,节约人力成本高达70%以上;无纸化办公降低耗材费用;提高效率间接降低综合管理成本。 提升司机满意度:流程快捷、透明公正、操作简单,为运输司机提供高效、舒适的过磅体验,增强司机对园区的认同感和好感度。 塑造智慧园区品牌形象:部署先进的无人值守系统是园区现代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园区的行业声誉和品牌形象,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入驻。

痛点:管理存漏洞,数据易失真 在传统人工称重模式下,管理漏洞无处不在,给园区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风险。“人情秤”、“关系秤”难以杜绝;手工填写磅单易出现记录错误、字迹不清、涂改等问题;甚至存在内外勾结、故意放水、虚构货物等作弊行为。此外,纸质单据不易保存和查询,数据孤立形成信息孤岛,管理层无法获取真实、实时、连贯的数据进行决策,管理成本高且效果差。 解决方案:数据全自动采集与智能防作弊 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智能监控和数据管理体系。系统通过红外定位防止车辆压边、不完全上磅;视频监控全程抓拍并录像,同步保存称重数据与现场画面,做到每一笔数据都有据可查;所有数据自动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杜绝任何人为修改的可能。管理者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端查看实时数据、报表和历史记录,实现称重过程的完全透明化。 产品优势: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 铁面无私,杜绝作弊:集成红外、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构建多重防作弊机制,有效拦截各种违规手段,保护企业资产。 数据精准,全程追溯:自动采集数据,误差小,准确率高。每一笔交易关联时间、地点、车辆、货品及全程录像,形成不可篡改的数据链,轻松追溯问责。 智慧管理,决策支持:自动生成多维度统计报表(日、月、年报表,客户、货品统计等),数据可视化呈现,为园区管理、客户结算和经营决策提供强大、可靠的数据支撑。

痛点:效率低下,拥堵成常态 传统园区称重环节严重依赖人工操作:司机需要停车、填单、等待司磅员手动记录数据、人工核对信息……整个过程繁琐缓慢。在物流高峰时段,称重站前必然排起长龙,车辆积压严重。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物流运输效率,延误了交货时间,更导致园区内部交通拥堵,影响了整个园区的运营秩序。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钟的等待都在吞噬着企业的效益与司机的耐心。 解决方案:全流程自动化无人值守 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直击效率痛点,通过技术手段重塑称重流程。系统集成智能道闸、红绿灯信号、视频监控、RFID射频识别或车牌识别技术,实现车辆不停车称重。当车辆驶上地磅,系统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同步采集精准重量数据,并即时打印磅单。司机无需下车,全程仅需数十秒即可完成称重,极大缩短了车辆在称重环节的滞留时间,使物流通道真正“流动”起来。 产品优势:新益德无人值守称重系统 极速通行:通过自动识别与数据同步,将单次称重时间从传统模式的3-5分钟缩短至30秒以内,效率提升超80%。 7x24小时不间断作业:彻底摆脱对人工司磅员工作时间的依赖,实现全天候运营,满足任何时间段的称重需求,充分利用夜间时段,分散日间压力。 流程优化,畅通无阻:智能引导系统(红绿灯、语音提示)指挥车辆有序上下磅,杜绝插队、混乱现象,从根本上解决称重站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

电子汽车衡的检定规程通常是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制定和执行的。以下是一般的电子汽车衡检定规程: 1.检定周期:根据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电子汽车衡的检定周期,一般为1年或更频繁。这意味着每隔一定时间需要对电子汽车衡进行检定。 2.检定方法:确定电子汽车衡的检定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静态维持法、动态维持法和动态校验法。不同的方法会涉及到不同的测量原理和流程。 3.检定设备:确定用于电子汽车衡检定的设备,如校验分析仪、校验车、标准质量等。这些设备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和精度要求。 4.检定过程:制定电子汽车衡的检定过程,包括检定前的准备工作、实际检定的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等。确保检定过程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5.检定标准: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定电子汽车衡的检定标准。这些标准通常会规定电子汽车衡的准确度要求、线性度要求、重现性要求等。 6.检定报告:制作电子汽车衡的检定报告,记录检定的日期、检定结果、测量误差等相关信息。检定报告需要保留并随时提供给相关部门或用户进行查阅。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电子汽车衡检定规程可能会因地区、国家或行业而异,因此请参考当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以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判定地磅传感器好坏的几种方法包括: 1.观察传感器的外观:检查传感器是否有明显的物理损坏或异常,如断裂、变形、腐蚀等。如果传感器外观有明显问题,很可能需要更换传感器。 2.测量传感器输出:使用合适的测试设备或仪器,测量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传感器输出信号应该与实际测量值相匹配。如果输出信号不稳定、异常或与实际测量值不符,可能表示传感器存在故障。 3.比对传感器读数:将已知重量的物体放置在地磅上,与传感器读数进行比对。如果传感器读数与已知重量存在较大偏差,可能表示传感器存在问题。 4.清洁和校准传感器:有时候传感器可能受到灰尘、污垢等物质的影响,导致读数不准确。可以尝试清洁传感器,并进行校准以恢复正常工作。 5.借用其他设备校验:比对使用其他准确的测量设备,如其他地磅、天平等,与传感器读数进行比对。如果其他设备给出的读数与传感器读数存在较大偏差,可能表示传感器存在问题。 6.联系供应商或技术支持: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确定传感器的好坏,建议联系地磅供应商或技术支持,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可能会提供更专业的测试方法或派遣技术人员进行检修和判定。
常见问题
更多>可能是由于车辆超载导致。解决方法:需要将部分货物卸下,使车辆重量不超过汽车衡的最大承载能力。如果车辆未超载,则可能是汽车衡故障,需要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
可能是由于传感器受到外部干扰或损坏导致。解决方法:检查传感器是否正确安装和连接。如果传感器正常,则可能是受到外部干扰导致,需要将外部干扰源移开。如果传感器损坏,则需要更换传感器。
可能是由于传感器故障或平台不平衡导致。解决方法:首先检查平台是否水平,如果平台不平衡,则需要调整平台。如果平台平衡,则可能是传感器故障,需要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
可能是由于传感器错误或软件故障导致。解决方法:首先检查传感器是否正确安装和连接。如果传感器正常,则可能是软件故障,需要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
可能是由于电源故障或计算机故障导致。解决方法:检查电源和电缆是否连接正确。如果电源和电缆连接正确,则可能是计算机故障,需要联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